
龙潭风雨桥
龙潭风雨桥位于新化县温塘镇与田坪镇交界处,跨资江支流油溪河上游,曾是古安化梅城经伏口、田坪、温塘、油溪再到新化梅城的必经之道。该桥始建于清咸丰8年(公元1858年),为石墩悬臂式木廊风雨桥,四墩二十扇,全长约50米,宽5米,桥身用巨木层垒搭接,正中建有四角攒尖顶阁楼,中置神龛和石碑,两端也建庑殿顶阁楼各一个,建筑风格完整地保留了当地原住民侗族文化特征,是一座集文化艺术性、实用性一体的古建筑,也是娄底境内资水流域年代久远、规模最大的风雨桥之一。1994年,该桥被确立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。2002年5月被公布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。
文昌阁
洋溪文昌阁原名回澜阁,位于古梅城西南三十里的洋溪镇洋溪河龙潭湾。座落在洋溪东岸山坡上。始创建于乾隆丙午年(1786年),后于光绪戊年(1888年)重修,系四合院式,砖木结构,占地270平方米,座北朝南,正在楼阁式二层六角,翘角,上有风铃,攒尖,置彩色瓷宝顶;阁一层南开前门,北开后门通天井。门楣上有精美石刻“回澜”二字,二旁有对联“日月光华瞻圣教,山川灵淑蔚人文”。充分表述了前人建阁的真实内涵。院内四壁有碑四块,主要记述士林乡绅创办三乡社学,会文讲学及修阁之事。据道光《新化县志》载:“洋溪文昌宫,治南三十里,邹洁廷等公建。”同治《新化县志》载:“洋溪有月光水,出九溪山,西注苍溪,有回龙山,有回澜阁,即文昌阁,在龙潭湾,乾隆戊申年建,道光戊戌年复修。” 至今完好,现为新化五中校园一部分。1981年12月,由新化县人民政府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,2006年5月,由湖南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。
杨洪岩风雨桥
西团书院
西团书院位于琅塘镇白云村,是新化县曾任梧州知府的王子寿于清乾隆八年(1743年)创办。民国十五年重修。为二层砖木结构,青砖墙体,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,教室8间,图书室1间,备课室1间,室内白灰粉刷,小青瓦面,木回廊与栏杆、门窗对称,采光通风良好。曾是新化、安化、溆浦三县学生争先入学的文化圣地,也是原人民大学校长成仿吾将军之母校,学者遍及香港、台湾、德国等,不少海外学子都在这里深造过,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有用之才。抗日战争时期,县立女子中学迁于此,新中国成立后,更名为白云学校,也是新化县第四中学的前身,该书院是新化县唯一较为完整、反映教育历史和农村启蒙教育的珍贵遗产。
油溪石拱桥
王爷山鸭婆桥
鸭婆桥位于古王爷山地区的西河镇鹅塘村,因横跨沧浪河,又名沧浪桥,传明代文人陈文壁会吕洞宾于此,诗词唱和,一时风雅,后人又名之曰会仙桥。桥两头有石级十余,上有亭,曰沧浪亭。亭宽二丈,长四丈,青瓦覆顶,六檐展翅若飞,亭上双排板座并栏杆皆巨木削成。
附:吕洞宾诗
几年不见陈文壁,今日相逢两鬓霜。记得昔年溪上坐,也曾一曲咏沧浪。
上溪杨氏宗祠
杨氏宗祠位于新化县水车镇上溪村,始建于清道光丁亥年(1828年),因故地卑湿,梁柱腐朽,于民国12年(1923年)异地重修于此。祠堂坐东朝西,砖木结构,为“四合院式”。占地面积1368平方米,建筑面积2166平方米,依次为戏楼、正殿、两侧厢房,中间为长方形天井。宗祠正门牌楼为八柱三门斗拱重檐歇山顶。牌楼正中为清代直隶制台杨世福手书的“杨氏宗祠”横匾,两侧有抱鼓石座和杨世福书写“环青堂甘泉记”石碑等,祠内珍藏有匾额、柱联、花轿和精美的镂空“双龙戏珠云龙图”工艺木雕。宗祠梁、枋、门窗及墙壁上的飞禽走兽、奇花异草等雕塑和壁画图案十分丰富,达到一定的工艺水准,整个宗祠为我县现存规模较大,保存较为完好,具有一定历史、科学艺术价值和地方文化特色的古建筑,2004年公布为娄底市文物保护单位,2006年5月被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。
向东街向东街位于新化县上梅镇,是靠近资江渡口东西走向的一条老街。新化县城在清康熙年以前,城外无街道。康熙十二年(1673)以后,陆续向城外扩建街道,修建了东外街、向化街、大码头街、井头街、青石街、永兴街等,向化街即现在的向东街。所建街道宽2.5米至3米左右,泥土地面。民国二十七年到二十九年(1938—1940),政府对街道进行全面整修,两边住屋各后退5尺,拓宽街道为6.5米,总长达2257米。路面用大青石板铺砌,两旁设下水道,整齐划一,雨止路干,为当时全省第一流县城。当年资江水路航运繁荣,上通武汉,下达益阳。向东街也一直是县城的中心街道,集家坊、商贾、集市为一体,码头上船来帆往,街道上人声鼎沸。如今,因其独特的文化和厚重的历史,向东街在城市改造中被保存下来。驳的青灰色里,藏着神秘的故事。
{#commenttime}