百岁老人彭湘华老人
春风一吹,紫鹊界的松柏就绿了。进紫鹊界山门,循一条小溪往右拐500米,爬一个20米长的斜坡,在一棵开满黄橙橙小花的梓树旁,可以找到新化县水车镇奉家村101岁的彭湘华老人两层楼的家。3月10日,我们轻轻一敲大门,老人65岁的满媳妇谭慈娥笑眯眯开了门。
老人爱戴红帽子
一进屋,暖意融融。只见101岁的彭湘华老人,正和69岁的满崽奉光湘坐在北京炉边打字牌,可能是老人赢了儿子的钱,她正眉飞色舞地数牌。见有客人来,老人连忙放下手里的牌示意我们坐。我们端详起来:老人腰板笔直,脸色红润,神清气爽,眼睛炯炯有神,手指白净而细长。头戴一顶鲜红的风帽,一件干净的蓝底白碎花的长棉衣罩在外边。我们试着问:“老奶奶,想和您握握手,可以吗?”老人抿嘴一笑,右手有力地伸了过来,并带些许疑问看着这些不速之客。儿子连忙站起来附在母亲的耳边轻声地说:“是《新化印象》的编辑,来看您的呢!” 老人一下子露出了欣喜的笑容。
“妈妈喜欢吃自家蒸的甜酒,再冲一个鸡蛋,这是她的中餐。”奉光湘说,“家里四季有酒,有时中午吃牛奶和汤圆。”
“妈妈蛮讲究的,每餐最少要3个菜,一个汤菜,一个下饭菜,一个荤菜。荤菜如泥鳅、米粉肉、肉丸子。”谭慈娥为我们续上热水,“肉丸子要放上生粉、葱白和姜。”
据介绍,老人幼年读过私塾,认少量的字。现在高兴时还教孙子认字,天气好时到外边散散步,生活基本自理,起卧有规律。她有时还看看电视,接接在外工作的子孙打来的电话,最喜欢戴漂亮的红帽子。“她思维敏捷,打牌时,崽有时打不赢她。去年百岁庆典拍的光碟,她至少看了4、5遍,她看到光碟中自己讲的‘大人干大事,小孩读大学,大家发大财’的话时,最高兴了,认为自己讲得好!” 谭慈娥笑了笑说,“在60岁至62岁时经常得病,现在却没有病了!她最爱干净爱时新,红帽子是她打电话给外地的儿子指名要买的。”
为贺龙的红军保管军粮
彭湘华老人就是一部传奇。1911年10月生于隆回县匡家铺,1929年嫁入锡溪村(现奉家村)。上世纪二三十年代,锡溪农会是湘中地区的一支最早的农会,公爹奉棣芝是最积极的农会委员。在他们家开会时,彭湘华常常搬着小板凳,冬天不畏寒冷,夏天不畏蚊虫,坐在屋外择青菜、洗衣服,望风放哨保证了农会人员的安全。1935年底,贺龙、任弼时等人率领的红二、六军团长征经过锡溪时,公爹和丈夫等农会会员,带头为红军筹粮筹款,彭湘华忙里忙外,连忙喊来邻居朋友帮忙,腾出自家的粮仓,将收集的粮食布匹分类码堆,钱款记账妥善保管。“红军有的穿补疤粗衣服,讲话和气,很有精神!” 彭湘华还记得。
最让老人难以忘怀的一件事是:红军走了之后,反动派“秋后算账”了,公爹和另一位委员被反动派逮捕,送往新化县城关押,她心急火燎连夜跑回几十里路远的娘家匡家铺,到处活动,在短短的时间里筹集了1000块光洋,利用娘家名门望族的威势,和锡溪当地“四顶乡绅轿子”进县城“梳理”,最终将公爹等人救出来,保存了革命势力。“我妈妈到外公家搬钱搬人,才救出我爷爷的!”82岁的大儿子奉胜桂说。
江山代有人才出
嫁到锡溪后,彭湘华生育了三女四男。聪明能干的她将这个10多口人的大家庭打理得很不错,让人称道。但在建国初期的土改运动中,37岁的丈夫因为成分问题被镇压,顶梁柱断了,偌大的家只剩7个年幼的儿女和一座破烂的老屋。她没有被无情的苦难所击倒,将伤心化为动力,教育孩子一定要爱国爱家,要有远大抱负,困难是暂时的,人穷志不能穷。她上山种薯,下田插秧,一年四季风里来雨里去劳作,养活着一家人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,是国家最困难的时候,她家却人人有出息。“没饿死人就不错了,而他们家的7个子女,有6人培养成为国家工作人员,其中有2位大学生,1位师范生,不简单啊!” 该镇老科协秘书邹沛然这么认为的。
在谈到老人的后裔有作为时,奉光湘拿《百岁庆典资料》让我们看:“老人共繁衍子孙118人;大专以上学历36人;一名中科院院士、一名科学家;硕士1人;正处级矿长1人;公司董事长1人;高级工程师5人;注册会计师1人;全国优秀教师、省劳模1人;中学高级教师8人;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1人……”虽然数字是枯燥无味的,但却是由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元素组成的。百岁老人家庭的兴旺,正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缩影。
我们告别彭湘华老人一家,抬头一看,屋后的苍松翠柏在阳光下更美了!(文:邱向明 罗忠卓)
和儿子一起打字牌
天伦之乐
百岁合家欢
{#commenttime}
{#commentuser}[{#commentip}]说: